物质的感知——日本"物派"

阅读  ·  发布日期 2014-08-28  ·  作者 吴越画室
  物质的感知——日本"物派"  

 
日本在六七十年代之交,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物派”的重要艺术现象。当时,多摩美术大学的学生关根伸夫、菅木志雄等在导师斋藤义重的指导下,试图从根本上重新认识美术的概念。关根伸夫曾担任过高松次郎的助手,他一直在探究关于重新认识被视觉作用的现实业界,他还对深奥的拓扑学有所研究。在1968年神户的第一届现代雕刻展上,关根伸夫展出的作品《位相——大地》是在地上挖了一个两米多见方的圆坑,并将挖出的土方堆筑成一个和坑相对应的圆柱体,作品意在启示人们重新认识物体和空间概念,他也由此成为“物派”的先导人物。定居日本的韩国裔艺术家李禹焕认为这件作品与他所提倡的艺术观相吻合,因此他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通过褒扬关根神夫的作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推动了“物派”的形成和发展。
 
菅木志雄   《界限的划分》 1982年
菅木志雄   《界限的划分》 1982年

 
李禹焕、关根伸夫、菅木志雄、吉田克朗、本田真吾、成田克彦、小清水渐等七人是物派的中心人物,也被称为“真正的物派”。而在这一时期同样以追求物质表现为宗旨,创作思想及表现手法与物派有共同之处的艺术家也大量涌现,其中的主要代表有东京艺术大学的榎仓康二、原口典之、高山登等人。用原口典之的话来说,可以将这部分艺术家称为“物质派”。
 
小清水渐    《从表面到表面》      1972年
小清水渐    《从表面到表面》      1972年

 
“物派”的作品风格以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为主要特征,尽可能避免人为加工的痕迹,并在注重物体之间关系的同时,将空间也作为作品因素之一来考虑,通过将表现内容降至最低限的手法,来揭示自然世界的存在方式,从而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的“真实性”,以此表现东方式的、乃至日本式的感知方式和存在方式。赋予虚无的空间以某种意味,这是日本人特有的思考方式。较之实体的物象和具体的声音,日本人更注重两者之间的空白和静寂。日本的造型观是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构成作品,这是日本文化艺术的重要准则。
 
高松次郎
高松次郎


高松次郎    《门上的人影》    1968年

 
作为“真正的物派”,尽管在1970年中后期便逐渐各自转向新的创作领域,但他们对日本现代美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同时,围绕着这—艺术现象,美术界展开的激烈论争甚至持续到今天。对其持批判立场的基本观点认为,物派的致命失误在于否定了艺术的创造性。其实,这场论争本身已经证明了物派所提出的观点和留下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尽管“物派”从形成到高潮只持续了不到两年时间,但对日本现代美术产生的冲击却是巨大的。除了当时就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对物体、物质重新认识的热潮。
 
成田克彦    《碳》    1970年
成田克彦    《碳》    1970年

30余年来,日本理代美术理论界对“物派”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物派不仅在日本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在国际上也受到高度的重视。1995年,值威尼斯双年展创立100周年之际,在威尼斯举办的“亚洲主义展”上,特别邀请了物派艺术家现场制作、再现当年的作品,展览场地设在一个挂满西方古典绘画的宫殿里,在这个典型的西方文化空间中,物派作品以其鲜明的东方风格与之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李禹焕  《关系项》  1982年
李禹焕  《关系项》  1982年

————————————————————————————

请关注杭州吴越画社微信公众平台,微信账号:art0571。

微信二维码

我们将为您送上更多高考资讯,推荐更多书画大师。

我们吴越画社教学理念:以学为本!

只为培养真正会画画、会观察的学生。

关注我们的网站:http://www.wuyueart.com/

————————————————————————————

杭州吴越画社教学团队;全国知名美术培训学校——杭州吴越画社美术培训


杭州吴越画室logo
杭州吴越画室
始创于2001年,专注高考美术培训,22年砥砺奋进,铸造辉煌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巨利路39号

13705716698(办公室热线)

13705716698(微信同号码)

在线咨询 我要报名

吴越画室报名/留言表
请认真填写表单,我们将会在10分钟内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