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史论课 | 杭州吴越画室:郑板桥,中国明码标价卖画第一人,开挂的绘画人生!

阅读  ·  发布日期 2019-08-18  ·  作者 吴越画室

· 吴越艺术的教育理念:以学为本,培养真正会画画,会观察的学生!

· 吴越艺术的愿景:成为改变美术教育行业的传统模式,制定行业新标准的美术学校!

· 吴越艺术的使命:让美术回归教育,实现学生的美院梦想!

· 吴越艺术的价值观:诚实守信(诚实正直,言行坦荡,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积极向上(乐观向上,团结进取,永不言弃,只做第一)、精进自我(专业执着,精益求精,不断改进,持续学习)!

 

吴越趣味·美术史论课堂

“用有趣的方式,来讲深奥的美术史论!”

文章梗概

 

郑燮(1693~1765),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擅长画竹和兰花扬州八怪之首,他是一位由官到民、由士变商、由文人画家转为职业画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

—— 文章作者:黄荟桦

黄荟桦老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史论专业研究生,负责吴越艺术美术理论课题研究和美术史论课堂。

郑板桥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编辑 讨论7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绘画艺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 郑板桥《墨竹图》 郑板桥《墨竹图》 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诸多坎坷 晚年卖画

 

郑板桥出身于穷苦的读书人家,老家在江苏兴化。长大后子承父业,做了几年的私塾老师,可是钱少的可怜,根本养不活妻子儿女。正当他每天勤勤恳恳忙于生计时,他的儿子不幸早夭,50岁的父亲也离世了,生活更加困苦,还欠了一堆债。迫于生计的郑板桥,“北漂”到了扬州卖画。

 

△郑燮故居

 

初到扬州时,郑板桥30岁。“落拓扬州一敝裘,绿杨萧寺几淹留。”在扬州,郑板桥住的是寺庙,因为不收房费。衣服破了,是同为落魄人的歌妓帮他缝补。患难时期收获的情感更加弥足珍贵。一首《悼亡妓》,纪念了当时郑板桥的一段感情:“楼闲别语太凄清,乍忆长生七夕盟。绝代可怜人早死,十年未见我成名。”当时的扬州,可了不得,商贾云集纷繁热闹。而在那些商贾人眼里,郑板桥只是那众多落魄书生中的一个罢了。他的画,少人问津,生活一度极为困顿。

郑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科举之路长达3朝,实属罕见,44岁终于以倒数第三名的成绩考中进士时,皇帝已是乾隆。他自嘲写到“一枝桂影功名小,十年征途发达迟”。

中了进士,本以为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可是郑板桥不善于打点,也不屑于打点,他就在那孤芳自赏的默默地在家中待业,一待就是5年,要不是那慎郡王允禧欣赏郑板桥的书画,向吏部力荐,他可能还得在家中继续待业下去。

 

 

努力了这么多年,50岁的郑板桥终于正式踏入仕途,在山东范县做知县。4年后,因“室无贿赂,案无留牍”,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当时潍县是山东的心脏地带又是大县,但他头一年就遇到了灾荒。乾隆十二年,山东在连年灾荒后,民间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骇人举动。在这种情况下,开仓放粮是第一要紧之事。但是身为父母官的郑板桥看着百姓至此,哪里等得了层层审批。

于是他下令开仓借粮,旁人都劝他,都被他呵斥回去。顶着掉乌纱的危险,换来了史载的“活万余人”。得了民心,却把上司给得罪了。同行诬蔑他贪污官粮,被革职除官。

“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于是郑板桥干脆告老还乡,他骑着毛驴,带着一箱书和行李,还有有个书童,又回到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明码标价 不准砍价

 

再回到扬州时,他已经61岁了。但他的名气在扬州与30年前就不同了。这时的郑板桥书画诗文小有名气,求字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扬州著名的画家李鳝作诗迎接郑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江浙一带盐商兴起,富商云集。他们富足之后,愿意去花大价钱来买书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品味,也用来装饰厅堂。当时的扬州,盐商聚集,也是唯一画家可以卖画为生的地方。这样就吸引了一大批画家来到扬州,“扬州八怪”(不止8个人),不是本地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书画市场从外地跑来的。郑板桥的住所——竹西寓成为画家、文人经常聚会的地方。当时有许多名气很大的画家文人常来到此,这对扬州画派作为流派的产生、发展十分重要。

 

△墨竹图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求画者颇多。不得已,他制定了《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

1759 年的一天清晨,他在扬州西方寺前立了一块碑石,大大方方的公布了自己字画的收费标准: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润格写得直白极了——各种尺幅的价格都明说了,你送现金,那我会很开心,书画的质量就会很高。您要是跟我论交情想杀价,任凭您怎么说,我就当是耳边风哦。

 据说有位张真人,江西人,曾受皇帝召见进京。扬州的富商都争相讨好,于是请郑板桥写对联去送给张真人。张真人所要的尺幅巨大,郑板桥要价1000两,富商还价为500两。怎知郑板桥写了上联之后就不肯写了,还说::“原索一千,君应五百,故只书上联。”富商只得凑齐银子,他才写了下联。

 

 

一幅字画可换良田几亩

 

上面提到郑板桥公布的画价,是用银两计算。清代大文人钱咏《履园丛话》载:“至本朝顺治初,良田不过二三两。康熙年间,长至四五两不等。雍正年间,仍复顺治初价值。至乾隆初年。然余五六岁时,亦不过七八两,上者十余两。”

 

《墨兰图》扇页 清 郑燮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钱咏在五六岁的时候乾隆二十八九年( 1763 ~ 1764 年),郑板桥的《板桥润格》是乾隆二十四年所定的,在时间上相差不大。所以说郑板桥的一幅大画,基本可以买一亩良田。但对于当时的富商来说,还是很便宜的,毕竟不需要天天买。当然对于中下层平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得志加泽于民

 

郑板桥靠着卖画,生活开始富足了吗?还真没有。收了这些钱财的郑板桥,把钱都装在一个大布袋里,沿途看到亲友家有所贫困,便掏出一点钱分给他们。他辞官回家,仅“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卖画所得,或给了穷人,或资助年轻学子,还是入不敷出。

一直穷惯了的郑板桥,似乎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追求。郑板桥一生的夙愿是“得志加泽于民”。他做了十多年的官,哪怕不得志,他也乐善好施,帮扶贫民。到了扬州,他一介平民,靠卖画也要来“加泽于民”。

 

△郑板桥 墨兰图 北京故宫藏

郑板桥兰竹欣赏

 

吴越美术资料免费领取方式

长按下图二维码添加老师

回复关键词【美术资料】

即可免费获得吴越内部资料

 


杭州吴越画室logo
杭州吴越画室
始创于2001年,专注高考美术培训,18年砥砺奋进,铸造辉煌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巨利路39号

0571-63107168(办公室热线)

138-5711-0297(微信同号码)

在线咨询 我要报名

吴越画室报名/留言表
请认真填写表单,我们将会在10分钟内联系您